我的中美对账
杂谈 | 共 6768 字 | 2025/4/7 发表 | 2025/4/8 更新
前段时间看了【睡前消息858】我的中美“对账” 从1984开始,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有点忘了以前的我是怎么看待美国的了。正好现在也算是个人生的节点,也该写写记录下现在自己想法,留着以后跟自己对账。
过去的流水账
小学的时候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那时候最多是知道美国发达有钱之类的。上初中的时候应该也没强多少,最多是听说身边家里有钱的同学去了美国之类的,就不细说了。
从高中开始,我显著地更了解这个世界了,首先是高一暑假第一次出国去了日本,之后寒假又去澳大利亚转了一圈。整体来讲,除了墨尔本的市区和东京晴空塔上的视野给了我点震撼,我并没有觉得这些发达国家有多“发达”,毕竟高楼好像并没有国内多。我和爸妈主要觉得自然环境要好很多,地广人稀,东京和布里斯班跟国内比显得更整洁有序。在澳大利亚的时候我们还去了几个大学校园闲逛,好像跟逛公园一样,整体环境很悠闲,也没什么学生。我当时并没有进过国内的大学,所以也没有对比可言,但我当时应该很确定在外面读书会比国内更舒服。
再者得益于对游戏和编程的兴趣,上网冲浪也逐渐频繁起来了,成为梗小鬼的同时知道了在美国做程序员还挺爽的,我B站至今播放最高的视频还是高中的时候搬运Techlead的谷歌工程师的一天,当时还挺羡慕的。又比如从身边的同学得知在国外留学上好大学相比高考容易很多,尽管我是北京户口,我觉得我并不合适也接受不了高考那种应试,我坚信上一年高三就像留一年级一样——纯属浪费人生。另一方面我初高中学校不太行,并没有竞赛的环境,所以国内想上个好大学很难。于是我高二下就基本决定要去美加留学学计算机或者数学了,尽管当时并没有特别了解美加,甚至都没去过。当时我爸妈也并不怎么支持我,现在想想还真挺佩服自己当年的勇气。
除了高二的暑假比较认真准备了托福,整个高三我还是相当摆烂的,天天打dota玩GTNH。录取结果在当时看来也不是很满意——就录了两个并不是第一选择的UW(详见之前的到底去哪个 UW 呢),虽然现在看来这两个应该就是我申的学校里的最优选。我并没有纠结太多就选择了滑铁卢。
第一个学期的寒假我爸妈来找我玩,离滑铁卢不太远的旅游路线主要就是美国东海岸,我们走了一趟最经典的线路:DC-威尔明顿-费城-纽约-波士顿。我当时并没有驾照,我们就没租车。而美国的公共交通确实是一团糟,城市里有的时候还能走一走,或者纽约可以坐地铁,而城市之间有时就只能打车了。我们跟睡前消息里说的一样,觉得波士顿的总体感觉最好,城市整体比较干净,有点文化氛围。纽约虽然高层建筑很多很密,但显得很拥挤,太脏乱差了,给我一种北京西站的感觉。路过的购物的威尔明顿在中国最多算个县吧,路边的房子看着就温馨多了,路人也都很友好。再有就是觉得住宿和吃饭比较贵,还很反感美国的小费文化。总体来讲,那时候的美国并没有给我多少震撼,甚至不如中考完去天津一日游的时候,天津站周围的高楼给我震撼多。
大一结束后开始找实习,一开始就不太顺利,好像只面试了一个QA工程师,没要我。后面还遇上了疫情,尝试申请国内的工作,面了字节跳动,也没要我。最后幸运地发现有个做VPN的startup,得益于我高中时候写的WebSocks,我很顺利地开始了第一次实习。不过整体来说实习并不算很顺利,虽然实习项目完成的还可以,但并没有接触到比较核心的工作,比较边缘。另一方面远程工作同事交流不是很顺畅,小公司的管理也比较乱,自己没把握住机会,后来也没拿到return。不过当时我还是挺开心的,工作比较轻松而且工资还比比较高,至少比中国实习或者滑铁卢评价第一学期的coop工资高。我意识到就工资水平而言,加拿大差不多是中国的两倍多,美国又是加拿大的快两倍。所以大二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毕业去硅谷大厂,做个年入20万刀普通程序员。
现在看来我这条路走的还算是顺利:第三次实习就在硅谷公司BitGo,虽然是在加拿大远程但也“顺利”拿到了return offer。之后又去了西雅图的亚麻做aws的DynamoDB,算是比较核心的业务了。当时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可以远程上班,办公室里基本是空的。我当时住在UW边上,离公司不是很近,好在是高速边上还能报销打车钱,周围还有很多中国菜。问题是周围流浪汉很多,尤其是下雨天走过某个角落会突然发现躺着个人,还挺吓人的。所以我也不怎么出门,经常在家里摸鱼,忙着申请研究生和全职工作。最后实习项目做的不咋地而且当时有hiring freeze,但老板对我不错还给了我incline。一年后拿到了return offer,并成功一发入魂H1B。有点遗憾的是没能进量化公司,现在回想感觉自己还当时挺接近的。
我的对账
不管H1B各种手续多麻烦,我还是成功在2024年10月到了西雅图开始上班,到现在正好半年。可以从衣食住行对开始做一下我的中美对账,由于我主要在北京和西雅图生活,具体对比是基于这两个城市的。
衣
衣服对我来说不是很重要,中国的优势是有淘宝很多定制的会比较方便且多样化,大众服装也要便宜的多,但整体影响不大。
食
吃饭我觉得是差的最大的,很简单的中国完胜。我感觉在北京我家楼下走路20分钟能吃到的中国菜就比整个大西雅图地区的丰富了,当然整个西雅图周围也就十几万中国人,还没我家街道人多呢。美国有很多其他国家的菜,而我对非中国菜兴趣不高,平时最多就吃点墨西哥菜和披萨意面。虽然美国可能会有更多的南美食材,但我觉得蔬菜水果的丰富程度也是中国更高,更不用说价格和新鲜程度了。各种国内零食更是吊打美国,想吃点什么盒马京东淘宝都很快。
住
住的话各有优劣吧。我个人比较喜欢公寓的感觉,不太喜欢别墅那种孤独的感觉,而美国的公寓基本都不通透,甚至我现在住的地方卧室都没窗户。另一方面我又喜欢种点植物,美国的house有院子很容易,但在北京想找点自己的地种东西至少要跑到郊区了。房价比较难比,东雅图周边新townhouse好像就1M美刀起步,并没有比北京近郊公寓贵。租房西雅图市区1B1B基本两千多起步,东边也差不多,远点的地方也要一千多,北京租房应该便宜点。
但酒店的话中国又赢了美国,整体来说,同一档的酒店,中国的服务普遍比美国的好,而且价格比美国低得多。比如我边上西雅图的Hyatt House和Hyatt Place都是Cat4,但北京君悦和苏州柏悦才Cat3。现金价美国最便宜的连锁酒店也要100刀一晚上,西雅图或者湾区经常200起步,国内大部分城市丽枫300都不到就有免费早餐,还有现煮的面,亚朵一般也就400人民币左右。
不过要是考虑气候的话又不一样了,我认为对现代都市人口来说国内大部分地区气候都很烂,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下的北京夏天巨热无比,而南方的湿热就更难受了。冬天北京我觉得比滑铁卢都冷,南方的湿冷也很难受。我去过的中国城市感觉就云南昆明那边比较舒适。另一方面美国大城市的气候就比较多样性,东南那些有飓风的地方就不管了,单说西海岸无论是西雅图还是湾区都还不错。西雅图虽然经常下雨但是气候比较温和,冬天市区不怎么下雪但是山上有积雪,对我来说滑雪方便是个加分项。夏天的西雅图我还没体验过,但很多人家里没空调说明也比较温和。而湾区我觉得是加强版的云南,对大部分人来说都能算是天气很好的地方,不过有的人确实喜欢四季分明的感觉。
行
行的话像前面说的美国没车寸步难行,就算有公交地铁也没有人会想和流浪汉和精神病人挤在一个狭小的密闭空间离。有人说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最近十几年,而美国很多地铁,比如纽约已经一百多年了,国内更好很正常。这确实是事实,但我不得不指出西雅图新建的地铁也都是一样的垃圾。市区站点很旧,流浪汉很多很脏乱差。而郊区站点周围往往没有多少居民,想坐地铁还要先开车到地铁站,还不如直接开车到市区,最多高速上堵会。
而开车的话我觉得美国城市开车体验整体比中国要好点,我主要就在西海岸大城市开,整体道路设计和标识要比中国做的好,不会出现三车道过个红绿灯突然只有双车道,或者最左侧直行突然必须左转的情况。抛开洛杉矶这种地方,大部分美国高速的质量还可以,直接市区也很方便,堵车也很少堵死。比如西雅图的I-5直接穿过市区,虽然会出现从右侧上高速要马上变五六个道才能从左边下高速的情况,但整体开起来还是比较舒服的,堵车不会堵太久。而北京堵车就是噩梦了,我之前工作日去怀柔要早上六点就从家里出发,要不然环路能堵死,一次我晚上十一点在二环还能堵得停下来几分钟。更不用说北京还要摇号,蓝牌比H1B难抽,绿牌比绿卡难排。当然中国应该也就北京这样,上海好像纯电车都能直接上牌。成本的话抛开高端油车来说,中国买车比美国要便宜很多,然后油价比美国东西海岸便宜点。电车的话我上周租了个Model3,发现美国大部分充电桩都是交流慢桩,直流快桩很少,速度不快使用率还很高,感觉应该没有国内方便。
长距离交通的话,中国客运铁路毫无疑问吊打美国。美国商业航空整体比中国要发达点,机场一般离城市没中国那么远要方便些,但年代普遍比较久远。虽然中国由于安全要求和空域限制延误会比较多,但美国确实安全事故比较多,尤其是今年。安检美国要麻烦点,美国本土经济舱没有免费饭但是有WiFI,整体上中美大差不差吧。游轮的话美国西海岸可以去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东海岸可以去加勒比甚至欧洲,航线比中国丰富很多。
整体旅游的话,我觉得中国地理和文化比美国更多样化,毕竟美国旅游吃住服务业也是全球地板水平。但除非F1读博被锁死在美国五年之类的情况,也没必要局限于本国旅游。周边国家的话,感觉墨西哥和加勒比海不如东南亚,加拿大跟美国基本没啥区别,和日韩完全比不了,还是中国赢!
钱从哪来
前面都说的是生活层面的,对我来说在中国生活比美国舒服得多,但前面完全没有并考虑谈钱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国的工资水平和劳动环境跟美国差的非常远,甚至程序员可能是差距最小的职业之一。
所以,你可以夸耀中国人的工资待遇不错,也可以赞美中国劳动力密集产业的服务好、收费低。但在AI工人全面取代蓝领工人之前,这两件事不应该同时成为中国的优点,这是违反基本经济规律的。
就像这期睡前消息里说的一样,前面的列举的那些中国的优点,便宜多样化的食品和低价的高水平酒店几乎完全建立是在低工资的水平上的。廉价的电车可以说是建立在产业链优势之上,但产业链优势和高铁一样,也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够多够密集,也算是低工资的另一面。在中国消费当然爽,如果不在中国工作的话。
就本科毕业的码农来说,美国大厂差不多就是总包20万刀的水平,中国大厂大概是四五十万的水平。就算美国生活成本高,按照我的生活方式还是美国攒钱要多得多的。更不用说中国大厂大概率要加班,假期也比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的地板还少。所以我现在完全不会考虑回国上班,如果要回国,那就享受国内的生活。如果有公司让我能回国远程工作,同时给我美国(甚至加拿大)的待遇,我应该不会犹豫直接买最近的HU 496
回北京。可惜这个目标还挺遥远的,现在想找能在美国远程的工作都不好找,考虑到现在的国际政治环境就更不可能了。
未来
所以,虽然我相信东升西降,现在还是先留在美国混日子赚钱吧。
但同时,我并不看好未来两三年的美国,主要是觉得懂王不太行。过去,美国长期做世界警察领导世界发展,美元金融体系加上科技的领先优势使得美国一小部分人几乎垄断的金融和科技行业的利润,吃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大一块肉,再通过转移不了的服务业把红利传导到整个美国,让讲师们也能天天混饭吃。而现在,美国的科技优势在中国的追赶下愈发萎缩,川普居然还砍NSF经费。本来读博限制中国人F签就搞得我不想在美国读博了,现在倒好,直接美国人也不给读了。这些异想天开的政策短期看起来不知道啥用,股市狂跌,长期来看损害了美国的领导地位。懂王靠二代身份混个学位还真把自己当成天才皇帝,把国家搞得一败涂地还想无视规则连任第三届,只能说脸都不要了。
虽然中国的工业有生产关系和科技封锁之类很多困难,但川普想制造业回流更难,毕竟和红脖子进厂打螺丝相比,还是中国人造出光刻机的可能性大一点。我认为中国的问题很多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要解决但是也能解决的问题,而懂王想做的事和美国现在超级大国的地位是有逻辑矛盾的,因为这个世界没有足够多的高端岗位来喂饱三亿美国人。工厂不会无缘无故从成本低的地方搬到成本高的地方,提高关税或许可以促进制造业回流提高底层收入,但这种行为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并影响金融科技的统治力。如果我是美国人,我肯定不选川普,可惜我不是美国人。
整体来说,我对未来二十年世界发展的判断大概是这样的:
-
一流国家:引领世界发展,创造经济增量——美国和中国
-
二流国家:一流国家周围能吃到红利的发达经济体——日本加拿大韩国
-
三流国家:其他发达经济体
再远就变数太大我也不好说了,比如中国人口长期来看是个严重问题,但能不能活到人口出问题还是个问题呢。说实话,我偶尔会觉得一个人怎么努力好像也没太大意义,能平凡地活在和平的21世纪就已经是件很幸福的事了。
世界局势反应到个人身上的一大重点是资产投资,很遗憾在我写的这两天里美股已经跌了快两成了。虽然如此,我觉得不管懂王怎么折腾,未来十年美股大盘应该还能继续涨。所以我股票账户里的钱应该会有一半是VOO,剩下的自己研究研究玩玩,到时候可以再写一篇记录一下。
这篇Blog是从两个月之前的一期睡前消息开始的,说实话质量不行太流水账了,但已经写了还是放上来吧。我当时有的感想现在已经忘了,说明我的拖延症还是挺严重的。所以我做了一个自己对睡前消息节目评价的数据库(现在还在施工中),方便看完就记下来,暂定从选题,观点,论述三个角度评价。选题和观点是我的主观评价,评价内容的新鲜度和个人感兴趣的程度。我对睡前消息的基准评分是7分,属于比合格更好一点的水平,在我的评价体系里已经很高了。我以前看到睡前消息评论区里批评攻击马前卒的人还觉得很惊讶,有的时候想反驳一下又觉得大部分评论质量实在太低了,回复都是浪费时间。所以我准备先从自己开始尝试认真评价,每期看完都打个分写个短评,如果有比较深的感受就写点长文,毕竟只看不写跟空想没什么区别。
欢迎大伙来找我交流讨论,批评指正,监督更新(逃